《幸福的科學》:正向心理學經典著作

在一個春日的午後,我站在公司前台的咖啡機旁,正準備把一杯熱騰騰的拿鐵倒進杯子。這時,身旁的同事小林突然笑得像個孩子,說:「我今天心情特別好,跟你分享一下!」她的笑聲像一束陽光,瞬間把整個辦公室都照亮。這個簡單的情境,讓我不禁好奇: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人從日常壓力中抬頭,展現出如此光彩?如果把這種力量寫成一本書,是否能讓更多人學會「幸福的科學」?正是這樣的疑問,帶領我翻開了《幸福的科學》這本正向心理學的經典之作,開始了一段尋找答案的旅程。

《幸福的科學》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於2002年出版,他被譽為正向心理學的創始人。塞利格曼在學術界的早期工作主要聚焦於無助與抑鬱,他在1967年的實驗中發現,當動物被迫忍受無法逃避的痛苦時,會出現「學習性無助」的現象,進而對生活失去動機。這一發現讓他深刻體悟到,心理健康不僅僅是缺乏疾病,而是存在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兩大正向層面。於是,他將研究焦點轉向「什麼讓人感到幸福?」這個問題,並在後續的十年中發展出一整套測量與培養幸福的方法。這本書不僅整理了他的研究成果,也以實用的方式,將「科學」與「日常」結合,讓讀者能在生活中實際操作,提升自我與他人的幸福感。

正向心理學的核心在於研究人類的優勢與力量,而非僅僅關注缺陷與病理。與傳統心理學著重於治療和修復不同,正向心理學將焦點放在「人怎麼做得更好」上。它的研究領域包括快樂、希望、感恩、韌性、社會聯結等多個面向。這種思維方式源於20世紀末期對於「美德」與「美德心理學」的重新興起,與古典哲學中的「幸福哲學」有著不解之緣。塞利格曼在書中明確指出,幸福並非單一情緒,而是一種綜合體驗,包括情緒、行為、認知與生理四個層次。這樣的定義使得幸福成為一個可被測量、可被培養的「科學」領域,從而給予我們實際的行動指南。

書中最具代表性的框架是「PERMA」模型,分別代表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關係(Relationships)、意義(Meaning)以及成就(Accomplishment)。塞利格曼說明了每個構面如何互相影響,並提供了具體的測量工具。舉例來說,正向情緒可以通過「每日三件好事」的練習來提升;投入則是透過挑戰自我、尋找流暢狀態的活動;關係則強調社會支持的重要性;意義則鼓勵人們投身於更大於自我的使命;成就則是透過設定並完成有意義的目標。每一個構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構築個體的幸福體驗。

為了讓讀者能夠實際操作,塞利格曼提供了多種測驗與練習。其中最受歡迎的是「VIA性格優勢測試」(VIA Character Strengths),它將人類的性格優勢分為24項,例如勇氣、善良、好奇心等。通過測試,個人可以清晰了解自己擁有的優勢,並學會將其運用於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另一個實用工具是「幸福日記」——每天記錄自己感受到的正向情緒與行為,並反思其來源。這些測驗與日記不僅能提升自我覺察,還能在長期跟蹤中顯示幸福感的變化趨勢,為個人提供可視化的成長數據。

正向心理學不僅是一套理論,更是一種「遊戲」式的實踐。以「三件好事」為例,閱讀書中時我跟隨指引,在每天睡前寫下三件令我感到欣喜或感激的事情。開始時,我總是苦於找不到足夠「好事」來填滿紙張,甚至有時會覺得自己在裝腔作勢。然而,持續一個月後,我發現自己開始留意生活中微小的美好:同事的笑聲、街角咖啡店的香氣、甚至自己一次成功完成的報告。這個遊戲讓我不再把日常視為單調的工作,而是把它變成了一場尋找「隱藏寶藏」的冒險。這種遊戲化的學習方式,正是正向心理學與現代教育理念結合的結果,讓學習變得輕鬆、愉悅。

在東方文化中,正向心理學的核心價值與許多傳統理念不謀而合。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與正向心理學的「關係」與「意義」構面相呼應;道家的「無為而治」則與「正向情緒」與「投入」的平衡概念相契合。以台灣為例,我曾參與一個「正向教育」計畫,該計畫在學校課程中融入了「正向情緒」與「感恩日記」的活動,結果學生的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指標皆顯著提升。這些案例說明,正向心理學並非西方專利,而是一種跨文化、普遍適用的人類福祉模型。

個人層面,我曾在一次職涯危機時閱讀這本書,從中獲得了深刻的啟示。那段時間,我感到工作毫無方向,日復一日的忙碌讓我失去了生活的熱情。閱讀後,我開始實踐「意義」的尋找:我將自己的工作視為「協助他人解決問題」的舞台,並開始主動參與公司內部的社會服務活動。這不僅讓我的工作充滿了目的感,也讓我在職場中獲得了同事與上司的肯定。最終,我不僅重拾了對工作的熱愛,更在心靈層面找回了失落已久的自我。

此外,正向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相當廣泛。以芬蘭為例,他們將正向心理學融入國家教育政策,強調學生的「社會情感學習」(SEL)與「幸福教育」。芬蘭的學生在國際學術評估中雖不處於最前列,但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遠高於其他國家。這一現象凸顯了正向心理學在培養全面發展個體方面的潛力。若將其應用於企業管理,則可透過「員工幸福感」評估來設計更具人性化的工作環境與激勵機制,進而提升組織的創造力與韌性。

最後,若你想把《幸福的科學》中的理念落到實際生活中,以下幾個小技巧或許能幫助你快速啟動。第一,養成「正向日記」的習慣,將每天的三件好事寫下,並每週回顧一次。第二,透過VIA性格優勢測試找出自己的三大優勢,並在工作與人際互動中主動運用。第三,設定一個「意義目標」,不必大而難,像是每月參與一次志願服務或學習一項新技能。第四,與朋友或同事一起練習「感恩練習」,在聚會時分享彼此的感激之情。最後,保持好奇心,持續探索新的正向心理工具,讓幸福成為一場永無止境的冒險。

圖片來源: Rahul Mishra on Unsplash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