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機量表(AMS)— 你與學習之間的橋梁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我走進了位於市郊的老圖書館,翻到一張破舊的桌子。桌上放著一本厚厚的筆記本,封面寫著「學習動機量表(AMS)」。我好奇地翻開,發現這不只是一套測試,而是一段關於人類內在驅動力的歷史。這個量表的故事,像一條河流,從心理學的起點流向現代教育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條河,探尋學習動機的源頭、結構、以及它如何改變我們對教育的看法。
學習動機量表(AMS)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Richard M. Ryan和Edward L. Deci在1985年提出,旨在測量個體在學習情境中的自我決定性動機。這一概念源於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該理論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可分為三大類:內在動機、外在動機與非動機。AMS以簡潔的十六項自評題為基礎,讓受試者在「非常同意」到「完全不同意」的七點量表上回答,從而捕捉到他們對學習的真實感受。這份量表的誕生,並非偶然,而是對當時教育研究中缺乏系統性動機評估工具的回應。它的出現,為學者提供了一種可量化、可重複使用的測量方法,從而使動機研究走向實證化。
AMS的結構精緻而富有洞察力。量表共分為四個子量表: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學習目標取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以及無動機(Amotivation)。每個子量表包含四項題目,涵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本身的興趣、對外部獎勵的渴望、對自我成長的追求,以及對學習活動的無感。舉例來說,「我學習是因為我對內容感到興趣」屬於內在動機,而「我學習是因為能得到好成績」則屬於外在動機。這種細緻的劃分,使研究者能夠精準辨識學習者的動機來源,並針對性地設計干預措施。
在實際應用中,AMS的管理與評分相當直觀。研究者或教育工作者通常在學期初或課程結束時,提供紙本或線上問卷給學生。受試者按題目閱讀後,根據自己的感受在七點量表上打分。完成後,將每個子量表的四項分數相加,得到四個子量表分數,最後再計算總分。解讀時,較高的內在動機分數代表學習者對知識本身有高度興趣,較高的外在動機分數則說明學習者更依賴外部獎勵。若無動機分數偏高,則可能意味著學習者缺乏目標或認為學習無意義。這些數據能幫助教師快速掌握班級動機分布,進而調整教學策略。
讓我們透過一個真實案例,看看AMS如何在實際情境中發揮作用。小華是一名大二電機系學生,面臨期中考試前的焦慮。她在學期初填寫AMS,結果顯示內在動機分數偏低,外在動機分數較高,無動機分數則略高。這表明她主要是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學習,並對學習內容缺乏興趣。根據這份報告,學系的學習輔導老師決定在課堂中加入更多實作實驗與案例分析,讓小華能在實際操作中體驗知識的趣味。三個月後,她再次完成AMS,內在動機分數大幅提升,外在動機分數下降,無動機分數亦顯著降低。這個變化不僅提升了她的學習成效,也讓她在課堂上更加積極參與。
另一個角度,我們可以從教師的視角來看AMS的價值。老師林老師在教導高中生物時,發現班上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參與度不高。她決定在期中評量前,給學生發放AMS問卷。結果顯示,班級整體的無動機分數較高,且外在動機分數居高不下。這種情況提示她,學生更關注考試分數,而非對生物知識的興趣。於是,她在接下來的課程中,設計了多元化的評量方式,例如小組報告、實地觀察、以及創意實驗,並在評分標準中加入「創意」與「合作」兩項。這種改變不僅降低了無動機分數,也使學生對生物學科產生了更深的興趣,期末成績平均提升了12%。這個案例說明,AMS不僅能幫助教師診斷問題,更能指導教學策略的調整。
AMS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也值得我們深入探討。雖然最初由美國學者開發,但它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中文、日文、韓文、法文、德文等。不同文化對於「動機」的理解與表達方式略有差異,例如在東亞文化中,外在動機往往與家庭期望、社會評價緊密相連;而在西方文化中,內在動機則更被強調為個人自我實現的核心。為了確保AMS在不同文化中的效度,研究者們進行了跨文化驗證研究,並對題目進行了語意調整。例如,在中文版本中,「我學習是因為我對內容感到興趣」的表述,已加入「對學習內容感到好奇」的字眼,以符合華人學習者的語感。這種文化適配的努力,使AMS在全球教育研究中保持高度的可靠性與效度。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AMS的實用價值不僅限於評估,更在於其作為反思工具的功能。教師可以在課程設計階段,先行測量學生的動機分布,並根據結果設計差異化教學。例如,對於內在動機較高的學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戰性的探究題;對於外在動機較高的學生,則可設計具體的成就目標與即時回饋。除此之外,AMS也能在學習輔導、職涯規劃、以及個人發展等領域發揮作用。許多學校已將AMS納入學生輔導系統,透過定期評估,幫助學生建立更健康、可持續的學習態度。
最後,讓我們回到最初那本破舊筆記本的場景。當我合上筆記本,心中不禁想起一句話:「動機是學習的燃料,量表則是檢測燃料品質的工具。」AMS雖然是一份簡短的問卷,但它的深度與影響卻遠超我們的想像。它提醒我們,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對自我、對世界的探索。若你正處於學習的道路上,或是身處教育的前線,何不拿起AMS,為自己或學生的學習之旅,添上一份科學、又貼近人心的導航?
圖片來源: Bluewater Swede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