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量表(SIAS/SPS)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我跟一位同事一起走進公司咖啡廳。她手裡握著一張紙,眉頭微蹙,眼神在眾人談笑間顯得格外閃躲。她說:「我好像每次跟人說話都怕被評價,連喝咖啡的時候都會擔心別人會說什麼。」我聽後,想起了自己年輕時在社交場合的尷尬,甚至在網路上搜尋「社交焦慮」時,看到了一個叫做SIAS(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Scale)和SPS(Social Phobia Scale)的測驗。這兩個量表像是社交焦慮的“鏡子”,能幫我們看到自己在社交互動中隱藏的恐懼。今天,我想帶你一起走進SIAS/SPS的世界,從它的歷史、結構,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甚至分享一些真實案例,讓你不再把社交焦慮當成不可逾越的山峰,而是能夠被測量、理解、甚至改善的問題。

SIAS與SPS的誕生並非偶然,而是心理學研究長期對「社交恐懼」(Social Phobia)現象的關注與探索。社交恐懼在臨床上被定義為對於社交或表現情境的強烈恐懼,並伴隨著對他人評價的過度擔憂。早在1970年代,心理學家Carroll R. Wade和James R. H. McLeod在美國加州大學舉行了一系列實驗,觀察到許多被試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出與一般人不同的緊張行為。這些行為包括眼神迴避、語速變慢、手部顫抖等。為了能夠更精準地測量這些行為的頻率與嚴重程度,他們決定設計一份量表。這份量表後來演變成SIAS和SPS,並於1980年代初正式發表於《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SIAS主要聚焦於社交互動中的焦慮感,而SPS則更側重於在社交情境中對評價的恐懼。兩者互補,合起來能全方位捕捉個體在社交環境中的焦慮表現。

SIAS的題目共有20題,範圍涵蓋從與陌生人交談、參加社交聚會,到在公共場合發表意見等多種情境。每題使用5點Likert量表,從「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SPS則有16題,重點放在對他人評價的恐懼,例如「我擔心別人會批評我的外貌」或「我害怕在別人面前說錯話」。兩份量表都經過多次迭代與校正,確保其信度(Cronbach’s α>0.85)與效度(與臨床診斷的相關係數>0.70)。在實務上,臨床心理師會將兩份量表合併使用,並根據總分判斷個體的社交焦慮程度:低於20分通常視為正常;20-35分為輕度;35-50分為中度;50分以上則屬於重度。這樣的分級方式不僅方便臨床評估,也能幫助個體了解自己的社交焦慮層級,進而制定相應的干預策略。

在台灣,SIAS/SPS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尤其在大學心理諮商中心與精神科診所。許多學生在入學前、畢業前或面臨升學考試時,會被推薦做一次社交焦慮量表測驗。這不僅是為了診斷,更是為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讓學生意識到「焦慮」並非單純的情緒,而是一種可被測量、可被治療的心理狀態。當我們把SIAS/SPS帶入社區,甚至是企業內部的員工關懷計畫時,往往能發現許多人對於「社交」的恐懼遠超過他們自己所想像。比如在某家大型科技公司,一名研發工程師在年度績效評估時,因為害怕被同事評價,導致報告講解時緊張到手抖,結果績效評估被扣分。透過SIAS/SPS的測驗,他們發現其社交焦慮得分高達48分,進而安排了情緒管理工作坊,最終這名工程師在第二年能自信地發表報告,績效也提升。

如果你想親自體驗SIAS/SPS的效果,可以在網路上搜尋「SIAS 自評」或「SPS 線上測驗」。在測驗前,先想像自己在一個社交場合,例如在朋友聚會上,你會怎樣表現?你會不自覺地回避眼神接觸,還是會在說話時顫抖?這些想像不僅能幫你更真實地回答量表,也能讓你在測驗後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焦慮點。完成測驗後,你可以得到兩份分數:SIAS總分與SPS總分。若兩者都高於35分,建議你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因為這通常代表你在社交場合中存在顯著的功能障礙。相反,如果分數較低,則可以把它視為一個「自我檢測」的工具,提醒你在未來的社交場合中保持警覺,避免情況惡化。

讓我們來看一個真實案例:小雅(化名)是一名25歲的社會工作者,平時在工作中需要與不同背景的受助者互動。然而,她在面對陌生人時總是感到極度不安,甚至會在談話前先做深呼吸三次,才能開口。她的SIAS分數為52,SPS分數為58,屬於重度社交焦慮。她在一次職場心理諮商中,經過專業心理師的協助,發現她的焦慮根源在於童年時期被同儕排斥的經歷,導致她對「被評價」的恐懼過度放大。透過認知行為治療(CBT)中的「情境曝光」與「自我肯定」技巧,小雅逐漸學會在小組討論中先說一句簡單的開場白,並在事後反思自己的表現,減少對「被評價」的過度關注。半年後,她的SIAS分數降至38,SPS分數降至42,功能明顯改善。這個案例不僅說明了SIAS/SPS的可測量性,也證明了有效治療能夠降低分數,進而改善個體的生活品質。

在解讀SIAS/SPS分數時,除了總分之外,還可以觀察各題目的具體得分。舉例來說,如果你在「在公共場合說話」這題得分很高,但在「與陌生人交談」得分較低,可能表示你對於公開演講更為焦慮,而不是對於一般社交互動。這種細緻的分析能幫助心理師設計更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例如先從「與陌生人交談」的輕度焦慮做曝光練習,逐步過渡到「公共場合說話」的高強度情境。若你是自我評估者,也可以根據這些細項,制定個人化的練習計畫:先在小型聚會中練習開口說話,逐漸增加聽眾規模,並在每次練習後寫下感受與改進點,形成一個循環。

SIAS/SPS雖然是最常用的社交焦慮量表之一,但在臨床實務中也常與其他量表搭配使用,例如GAD-7(廣泛性焦慮量表)或PHQ-9(憂鬱量表)。這是因為社交焦慮往往與其他情緒障礙共病,若僅依靠SIAS/SPS,可能無法完整呈現個體的心理狀態。研究顯示,SIAS與GAD-7之間的相關係數約為0.60,顯示兩者有一定程度的重疊,但仍有獨立的測量面向。若你在自我評估時同時完成這些量表,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焦慮與憂鬱程度,進而選擇更適合的治療方式。

在跨文化使用SIAS/SPS時,翻譯與文化適應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雖然原版量表是以英語撰寫,但在不同語言環境中,某些題目可能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理解偏差。例如,在台灣的社會中,對「在公共場合說話」的恐懼可能更強烈,因為人們普遍重視面子與尊嚴。為了確保量表的效度,心理學家通常會進行「正向與反向」的測試,並邀請本地專家進行內容效度評估。若你正在使用台灣版SIAS/SPS,請確認它已經經過正式的翻譯與驗證程序,避免因語言不符造成測驗結果偏差。

對於臨床心理師而言,SIAS/SPS的應用並非僅限於診斷。它還能作為治療進度的評估工具。舉例來說,在CBT的第一階段,心理師可能會先設立「目標行為」——例如「在每週一次的團體討論中,至少說一句話」。在治療結束時,再次進行SIAS/SPS測驗,若分數下降,則代表治療有效。若分數未下降,則需要調整治療策略,例如增加情境曝光的頻率或加入更多的自我肯定練習。這種「量表+治療+評估」的循環,能讓心理師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客觀與可量化的標準。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利用SIAS/SPS的結構,自己設計一個「社交焦慮自我監測表」。例如,將量表的20題拆分成「工作場域」、「家庭聚會」與「社交場合」三個子項,並在每個項目下寫下你在特定情境中可能遇到的焦慮行為。每週檢視一次,標註自己在這些情境中的焦慮程度。這樣的自我監測不僅能幫你更清晰地了解焦慮觸發點,也能在需要時快速尋求專業協助。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自我監測是一種有效工具,但若你發現自己的焦慮已經嚴重影響日常功能,還是建議儘早諮詢心理師,以避免情況惡化。

回顧整篇文章,我們從一段日常對話切入,探討了SIAS/SPS的歷史背景、結構設計、文化適應與臨床應用。透過真實案例與自我評估建議,我們看到這兩份量表不僅能衡量社交焦慮的嚴重程度,更能成為治療進度的指標。社交焦慮雖然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但只要我們願意面對、測量並採取有效干預,完全可以把它轉化為個人成長的契機。下次當你在社交場合感到不安時,別忘了給自己一個「測驗」的機會,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焦慮程度並非你想像中那麼嚴重,甚至還能透過小步調的練習,逐漸走出那座「社交焦慮的高山」。祝你在未來的社交旅程中,能以更自信的姿態,迎接每一次的相遇。

圖片來源: Logan Voss on Unsplash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