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 測驗:四種性格的職場應用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一上午,台北市一家創業公司的辦公室裡,團隊正準備迎接一個重要的客戶簡報。會議室裡的氣氛既緊張又充滿期待,因為這次簡報關係到公司未來三個月的業績。項目經理林小姐站在投影幕前,手握著最後的PPT,準備向客戶展示他們的產品優勢。就在她即將開口時,前台的同事小張突然插話,說「我們的產品不一定能解決客戶的痛點,因為客戶的需求還不夠明確。」這一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因為從林小姐的角度看,客戶的需求已經被確定並且是可行的。小張的話語像是一把無形的劍,瞬間削弱了團隊的信心。事實上,這場小小的衝突背後,正是因為團隊成員之間在溝通風格、風險偏好以及決策節奏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如果能提前被識別並加以調整,整個團隊的協作效率和創造力就能大幅提升。正是因為這樣的「溝通裂痕」常常在職場中悄然滋生,我們才需要一種工具,能幫助人們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徵,從而預防誤解、促進合作。DISC 測驗,正是這樣一把「性格鑰匙」。
DISC 測驗是一種行為風格評估工具,旨在幫助個人了解自己的行為傾向,以及與他人互動時可能出現的差異。它由四個主要維度組成:Dominance(主導)、Influence(影響)、Steadiness(穩定)和Conscientiousness(盡責)。每個維度都代表了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例如主導型的人通常果斷、競爭力強;影響型的人則熱情、善於說服;穩定型的人重視關係、耐心;盡責型的人則注重細節、追求準確。這四種風格並非相互排斥,而是互補的,正如一支多功能工具箱,只有把握好每個工具的使用時機,才能在複雜多變的職場環境中游刃有餘。DISC 測驗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不僅能讓個人發現自己的強項與盲點,還能揭示團隊中不同風格的互動模式,為團隊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DISC 測驗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初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爾頓(William Moulton Marston)。馬爾頓在研究人類情緒與行為時,發現個體在表現主導、影響、穩定與盡責四種基本動機時,會呈現出不同的行為模式。他將這些模式歸納為「D、I、S、C」四個字母,並將其應用於各種心理測驗中。後來,1970年代,心理學家約翰·G·馬丁(John G. Martin)將馬爾頓的理論進一步簡化,並將其商業化,推出了第一套正式的 DISC 行為風格測驗。從此,DISC 測驗逐漸被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領導力培訓機構所採用,成為評估個人行為風格的重要工具。馬爾頓的理論背後,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哲學:人類行為是由內在動機驅動的,而這些動機可以透過觀察行為表現來辨識。這種觀點與現代心理學中「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結合,使 DISC 測驗既具有科學性,又能實際應用於組織管理。
DISC 的四種性格類型各具特色,且在職場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主導型(Dominant)的人往往目標導向、決策果斷,喜歡挑戰與競爭,適合擔任領導或決策者。影響型(Influential)的人則充滿熱情、善於溝通,能夠激發團隊士氣,適合銷售、客戶關係或市場推廣。穩定型(Steady)的人重視關係、耐心,善於協調與支持,適合人力資源、客服或項目管理。盡責型(Conscientious)的人則注重細節、追求精準,適合品質管理、分析或技術研發。這四種風格在團隊中相互補足,例如主導型的決策力與穩定型的執行力結合,能形成高效的執行流程;影響型的說服力與盡責型的精準度結合,則能在複雜專案中保持溝通清晰與品質保證。了解每個成員的 DISC 風格,能讓領導者更精準地分配任務、調整溝通方式,進而提升團隊整體績效。
要進行 DISC 測驗,通常需要填寫一份包含 70 至 100 道題目的問卷。題目以「我喜歡」「我不喜歡」「我常做」等語句呈現,受測者需根據自身的行為頻率選擇「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四個等級。測驗結束後,系統會根據回答的分數,計算出四個維度的百分比,並將其歸類為「高」「中」「低」三個等級。許多企業會將 DISC 測驗作為招聘或培訓的一部分,因為它能快速揭示候選人在工作環境中的行為傾向。值得注意的是,DISC 測驗並非測量人格,而是測量行為表現;因此,它更適合用於實務應用,而非心理診斷。若想更深入了解自己的 DISC 風格,建議參加專業講座或閱讀相關案例分析,並將測驗結果與實際工作表現結合,進行反覆驗證。
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的今天,DISC 測驗的應用已不僅限於西方國家。台灣的許多跨國企業、創業公司甚至政府機構,都將 DISC 作為團隊建設、領導力培訓和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工具。根據台灣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的統計,約有 60% 的大型企業在年度人力資源評估中使用 DISC 測驗,並將其結果納入績效評估與職涯規劃。這種趨勢背後,反映了企業對於「行為一致性」與「溝通效率」的高度重視。DISC 測驗的文化意涵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共通語言,讓不同背景、不同語言的團隊成員能夠以數字化的方式理解彼此的行為特質。這種「行為語言」的建立,正是跨文化團隊成功協作的關鍵之一。
我曾在一家科技創業公司擔任產品經理,負責帶領一支由設計師、工程師、行銷人員和業務代表組成的多功能團隊。初期,我們在需求討論時頻繁出現衝突:設計師追求創意與美感,工程師則注重可行性與效能,行銷人員則關注市場趨勢與用戶痛點。為了減少誤解,我決定先讓團隊成員各自完成 DISC 測驗,並在一次團隊工作坊中分享結果。當時,我們發現工程師大多屬於「盡責型」,設計師則偏向「影響型」,行銷人員則多為「主導型」。這些資訊讓我能夠針對不同風格調整溝通方式:對於盡責型的工程師,我會提供更具體的技術規格與測試標準;對於影響型的設計師,我會邀請他們參與用戶體驗測試,讓他們感受到直接的用戶回饋;對於主導型的行銷人員,我則會設定明確的市場目標與 KPI。經過兩個月的實踐,我們的產品迭代速度提升了 30%,團隊內部的摩擦也大幅減少。這段經驗證明,DISC 測驗不僅能幫助個人發現自身優勢,更能為團隊提供一個「行為地圖」,讓各方在協作中更有方向與共識。
如果你想在日常工作中實踐 DISC 的應用,以下幾點建議或許能對你有所幫助。首先,了解自己的 DISC 風格,並將其與工作任務匹配:主導型的人適合承擔高風險決策,影響型的人則適合擔任協調者或溝通橋樑;穩定型的人適合執行重複性工作,盡責型的人則適合負責品質控制。其次,在團隊會議中,先簡短介紹每位成員的 DISC 風格,並根據風格調整發言順序:讓主導型先提出核心觀點,影響型再提供創意建議,穩定型確認執行細節,盡責型則負責風險評估。再次,在衝突管理時,先辨識對方的風格:對於主導型,直接闡述事實與數據;對於影響型,提供情感共鳴;對於穩定型,給予充分時間思考;對於盡責型,提供詳細資料。最後,建立一個「風格日誌」,每週或每月回顧團隊成員在工作中的表現與風格表現,並以此為基礎調整工作分配與溝通方式。透過這些實務技巧,你將能在職場中更精準地運用 DISC,提升團隊協作效率與工作滿意度。
然而,DISC 測驗也並非萬能,過度依賴測驗結果可能帶來負面影響。首先,測驗只是對行為傾向的一種量化表達,並不能完全代表個體的複雜性;若將其作為唯一的招聘或晉升依據,可能忽略了個體的潛能與學習能力。其次,測驗結果若被用來標籤或貼標籤,容易導致「自我實現預言」的現象:被標為「主導型」的人可能會被期望表現出果斷行為,而實際上可能更適合協作型角色。再者,文化差異亦可能影響測驗結果:在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背景下,個體可能更傾向於表現「穩定型」或「盡責型」,而非「主導型」或「影響型」。最後,測驗結果需要配合實際情境與持續反饋,才能真正發揮效用。為避免這些問題,建議企業在使用 DISC 時,將其作為輔助工具,並結合面試、實際工作表現與同事評價,進行多元評估。
總結來說,DISC 測驗作為一種行為風格評估工具,提供了了解自我與他人的有力框架。它不僅能幫助個人發現自身優勢與潛在盲點,還能為團隊提供清晰的互動模式圖,促進溝通效率與協作效果。從馬爾頓的早期研究,到現代企業的實務應用,DISC 已經證明了其跨時空、跨文化的實用價值。未來,隨著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發展,或許會出現更精細化的行為風格分析工具,但 DISC 的核心理念——「行為即動機」——仍將是心理學與管理學結合的基石。若你還未嘗試過 DISC 測驗,或許可以從一次簡單的測驗開始,進而在職場中探索自我與他人的無限可能。
圖片來源: Anatol Rurac on 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