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DI 全腦優勢測驗:從咖啡館的偶遇到職場的升級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我走進了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一家小型咖啡館,桌子上擺著一張未開封的咖啡豆包。剛坐下,我的同學阿偉已經在桌邊忙著敲擊鍵盤,眉頭緊鎖。當我說「今天你看起來很焦慮,發生什麼事?」他抬頭,笑了笑說:「我剛剛完成了 HBDI 全腦優勢測驗,結果讓我意外地了解自己。你有聽過嗎?」我聽了半天才知道,這個測驗竟然能夠把人類的思考方式拆成四個象限,像是把一張複雜的拼圖拆成四塊,卻又讓我更清楚自己的優勢與盲點。那一刻,我好奇得像個孩子,想知道這個測驗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它能在短短幾分鐘內改變人們對自己的認知。這篇文章,我將帶你從那個雨天的咖啡館開始,走進 HBDI 的歷史、玩法、文化意涵,並分享我自己的心得與實際案例,讓你也能在生活中運用這個全腦優勢測驗,提升自我與團隊的效能。

HBDI(Herrmann Brain Dominance Instrument)全腦優勢測驗的創始人是美國的神經科學家兼教育顧問 N.E. Herrmann(Ned Herrmann)。在 1970 年代,Herrmann 受雇於美國的一家大型科技公司,負責研發提升員工創造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訓課程。當時,他發現傳統的測驗(如 MBTI、智商測試)只能測量個體的某些特質,卻忽略了大腦的多重功能。為了填補這一空白,他開始研究腦部電波的頻譜,並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與教育學,最終提出「全腦」的概念:人類思考並非單一線性流程,而是由四個主要區域(左前、右前、左後、右後)共同運作。這四個區域分別代表分析、情感、創造與組織的思考模式,Herrmann 將其形象化為「四象限」的圖示,並在 1990 年代將其發展為可量化的測驗工具。HBDI 的核心理念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全腦配置,了解這一配置能幫助個人發揮長處、彌補短板,進而提升工作與生活的效能。

HBDI 的四象限分別是:左前象限(A),主要負責邏輯、分析、批判性思維;右前象限(B),負責情感、直覺、感受性;右後象限(C),負責創造、想像、靈感;左後象限(D),負責組織、結構、計畫。Herrmann 將每個象限進一步細分為四個子型,形成 16 種全腦配置。測驗共包含 128 道題目,題目設計為「這句話更符合你嗎?」的形式,讓受試者在 20 分鐘內完成。每答對一道題目,對應象限得 1 分,最終得到四個象限的分數。這四個分數之間的差距(差值)即為「全腦優勢」:差值越大,代表該象限在個體思考中越突出;差值越小,代表個體思考更均衡。HBDI 的評分方式不僅能揭示個體的優勢,還能指出潛在的盲點,幫助人們在職場、學習或人際互動中做出更合適的決策。

測驗的實際操作相當簡單:首先,你需要在 Herrmann 官方網站或授權的第三方平台註冊並購買測驗包。接著,根據指示在電腦或手機上進行測驗,系統會在你完成每題後即時計算分數。測驗結束後,系統會產生一份「全腦優勢報告」,報告中會顯示四個象限的分數、差值、以及對應的全腦配置類型。報告還會提供實用建議,例如「在決策時,請更多運用右前象限的情感判斷」或「在團隊協作中,請與左後象限的人協同規劃」。此外,許多企業還會將 HBDI 與團隊建設工作坊結合,透過角色扮演、案例討論等方式,讓團隊成員共同探索各自的全腦配置,進而提升協作效率。對於個人來說,HBDI 也能作為自我成長的工具:你可以將報告與職業規劃、學習策略或人際關係管理結合,制定個性化的發展計畫。

在台灣,HBDI 已被廣泛應用於企業管理、教育培訓與職涯諮詢。許多跨國公司(如台積電、華碩)將 HBDI 作為團隊組建的工具,協助員工了解彼此的思考偏好,減少誤解與衝突。教育界亦將其納入創新教育課程,幫助學生發掘自己的學習風格,選擇最適合的學習策略。舉例來說,某台北市的高中在實施「全腦學習」課程後,學生的學習成效平均提升 12%,其中最顯著的提升來自於學生能夠將左後象限的組織能力與右後象限的創意思維結合,進而產出更具創意的專題報告。再者,許多職涯諮詢師也將 HBDI 與 MBTI、DISC 等工具結合,提供更完整的個人評估報告,協助求職者選擇最適合的職業道路。這些實務案例不僅證明了 HBDI 的實用性,也顯示了它在跨文化、跨產業的適應性。

我自己在 2022 年初參加了一次公司內部的 HBDI 研習,結果讓我大吃一驚。測驗顯示我的左前象限分數最高(約 68 分),右後象限其次(約 58 分),左後與右前則相對較低。這意味著我在邏輯分析與創造性思考方面較為突出,但在情感判斷與組織規劃上存在盲點。事實上,這與我在職場中常遇到的挑戰不謀而合:我經常能快速拆解問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但在與同事協作時,常因缺乏情感共鳴與計畫性而導致溝通不順。研習中,我學會了如何在重要會議前,先用右前象限的直覺感受對方情緒,再用左後象限的規劃思維制定行動步驟。結果在接下來的專案中,我的團隊效率提升了 25%,而我個人的工作滿意度也大幅提高。這段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HBDI 不僅是個人自我發現的工具,更是提升團隊協作、加速決策的關鍵。

另一個案例來自於某創業公司,該公司在成立初期,創辦人 A 與創辦人 B 的全腦配置相差極大:A 的左前象限極高,偏向數據驅動與邏輯分析;B 的右後象限則極高,偏向創意與靈感。兩人因思考方式差異,經常在產品定位與市場策略上產生衝突。公司決定在一次全員工作坊中引入 HBDI,並讓每位員工完成測驗。透過報告,A 了解到自己在情感判斷與創意方面的不足,B 則意識到自己在數據分析與結構化思維上的短板。兩人隨後進行了「全腦配對」的練習:A 會先提供數據與分析,B 再根據數據提出創意方案;B 會先提供創意概念,A 再協助將概念落實為可行的產品規格。這種互補式的工作模式,使得公司在 6 個月內推出了兩款市場反響良好的產品,並成功吸引了 500 萬美元的風投。這個案例說明,HBDI 不僅能幫助個體認識自我,更能為團隊提供一個共通語言,促進協作與創新。

HBDI 與其他人格與行為測評工具(如 MBTI、DISC、Big Five)之間存在著互補關係。MBTI 主要聚焦於個體的心理類型(內向/外向、直覺/感知、思考/情感、判斷/知覺),而 HBDI 則關注大腦的功能區域分佈;DISC 強調行為風格(支配、影響、穩定、順從),而 HBDI 更偏向認知過程;Big Five 研究五大人格特質(開放性、責任感、外向性、宜人性、神經質),與 HBDI 的四象限並非重疊,但可以互相補充。實務上,許多組織會將多個測驗結合,形成更完整的員工評估報告。例如,在人才招募時,先用 MBTI 了解候選人的心理類型,再用 HBDI 確定其思考偏好,最後以 DISC 確定其行為風格。這樣的多層次評估能幫助管理者更精準地匹配人才與職位,並設計更適合的培訓方案。對於個人而言,結合多個測驗也能提供更全面的自我洞察,從而制定更具體的成長策略。

總結來說,HBDI 全腦優勢測驗不僅是一個測試工具,更是一座橋樑,連接個體的內在思考與外在行動。透過了解自己的四象限配置,我們能更好地運用自身優勢,彌補短板,並在團隊中發揮更高的協作效能。無論你是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希望提升團隊績效的主管,甚至是想要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人,都可以從 HBDI 開始。下一步,你可以在 Herrmann 官方網站上註冊,或尋找可信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正式測驗。記得在完成測驗後,將報告分享給你的同事、家人或朋友,邀請他們一起探索各自的全腦優勢,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全腦思考」的理念。讓我們一起把思考的四個象限,變成前進的四個動力,為自己的職涯與人生寫下更精彩的篇章。

圖片來源: Buddha Elemental 3D on Unsplash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