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登高與護身小物的文化寓意
在一個雲霧繚繞的重陽節清晨,我跟隨一位年邁的阿姨從台北車站出發,前往陽明山的登山路。她手裡握著一條細細的紅線,腰間掛著一串小玉簪,臉上卻帶著淡淡的笑容。走到山腳下,她停下腳步,對我說:「今年的風有點大,怕你走路不小心,給你一個小小的護身物,保你一路平安。」我接過那條紅線,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說不出的暖意。這樣的情境,雖然簡單卻蘊含著重陽節特有的「登高」與「護身」文化,讓人不自覺地被牽引進入一段關於健康、長壽與心靈寄托的故事之中。
重陽節,又稱「重陽節」或「九九節」,源於中國古代的「重陽」二字,意指「重九」的意思,象徵「九九」即九月九日。這一天被視為「老年人節」,因為古人認為「九九」象徵長壽,九為長的數字,九九即長長久久。登高是重陽節的核心活動,早在《詩經》有「登高壽」之詩句,後來在《楚辭·九章》更是以「登高望遠」描繪古人登高的情景。古人認為登高可以「遠離塵世的喧囂,觀察天際的風雲,借以修身養性」,同時也有「登高驅風」的寓意,意在遠離疾病與邪氣。從唐代的《唐詩三百首》到宋代的《全唐詩》,無數詩篇以重陽登高為題,闡述了人們對於自然與生命的敬畏與感恩。
登高不僅是身體的運動,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古人認為「登高」能「清心寧神,遠離塵囂」,在古代醫學文獻《本草綱目》中,還記錄了「登高可補腎」的說法,認為高處的空氣更清新,能調節人體內分泌,提升免疫力。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適度的登山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提升肺活量,對於高齡族群的心血管健康有顯著好處。除了生理層面,登高還是社交的舞台。重陽節期間,親友會聚在山頂共享茶點、賞景,彼此交換生活點滴,增進情感聯繫,這種「集體登高」的傳統在現代社會仍被視為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
在登高的過程中,護身小物的傳統也被一一呈現。最常見的有「玉簪」——象徵長壽與吉祥;「紅線」——代表防止邪氣;「貝殼」——寓意財富與安寧;「紙錢」——象徵送別邪靈;「符咒」——以文字與圖案保護身心。這些護身物並非單純的裝飾,而是融合了民間信仰、道教符咒與儒家禮儀的結合。例如,古代的「金符」常被貼於門窗,以祈求家庭安全;「木製護符」則多以植物為原料,象徵自然之力。這些小物在重陽節期間被人們帶在身上,或掛在背包、車上,甚至放在登高路線的石碑旁,形成一種視覺與心理的雙重保護。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護身小物逐漸走向現代化。如今的「護身小物」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符咒,而是擴展到各式各樣的生活配件:手機殼、鑰匙圈、胸針、耳機包等。許多設計師將傳統圖騰與現代工藝結合,創造出既保留文化韻味又符合時尚潮流的產品。雖然商業化的推廣使得護身小物在市場上更加普及,但其文化意涵並未消失。許多人仍然在選購時,特意尋找帶有「長壽」或「平安」寓意的圖案,將傳統的祝福延續於日常生活。這種文化延續,既是對祖先智慧的尊重,也是對個人信念與心理需求的回應。
以台灣南投縣的一個傳統家庭為例,祖母在重陽節時會為孫子孫女編織一條「九九紅線」並附上一枚小玉簪。她說:「這紅線代表我們一家人的團結,玉簪則是長壽的象徵。每年都要把它繫在身上,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多年後,孫女已成家立業,仍將這條紅線掛在辦公桌上,並把玉簪放在手機殼內,提醒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平衡。這個案例不僅展示了護身小物在家庭傳承中的重要性,也說明了其在跨世代傳遞中的文化價值。
從心理學角度看,護身小物的功能不僅僅是象徵,更具有心理安慰與自我效能的作用。根據2019年台灣心理學會的研究,持有護身物品的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會顯示更高的情緒調節能力。這是因為護身物品作為「心理象徵」,能夠在無形中提供情感支持,減少焦慮與恐懼。更進一步,護身小物也可視為「社會符號」,在社群互動中傳遞共同價值與身份認同。當人們在重陽節攜帶護身物品並展示於同儕時,這不僅是個人信念的表達,更是一種文化共鳴,促進社群凝聚力。
為了讓讀者親身體驗護身小物的文化意涵,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你的護身小物是什麼?」小測驗。請在紙上列出三個你最常佩戴或擁有的物品,並回答以下問題:
- 這個物品對你來說有什麼特殊意義?
- 你在什麼情況下會特別需要它?
- 這個物品是否代表某種文化或信仰?
將答案寫下來,並與家人或朋友分享。你會驚訝地發現,許多看似普通的物品,其實蘊含著深厚的情感與文化故事。這樣的互動不僅能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能促進家庭與社群的情感連結。
我自己在重陽節時,曾經把一枚祖母遺留的玉簪掛在手機殼內。那一年,我正面臨工作調職的重大決定,心中充滿不安。每次看到手機殼上的玉簪,我都會深呼吸,提醒自己「長壽」與「堅定」的信念。最終,我順利完成調職,並在新職位上取得了突破。回想起來,玉簪不僅是護身小物,更是我心靈的支柱,提醒我在變遷中保持自我。
總結來說,重陽登高與護身小物不僅是傳統節慶的表現,更是人類對健康、長壽與心靈平衡的共同追求。無論你是攀登陽明山的腳步,還是將護身小物掛在日常生活中,這些行為都在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仍需保留對自然與文化的敬畏。讓我們在重陽節的陽光下,攜帶著護身小物,登高望遠,感受那份古老而持久的文化寓意,並將其傳承給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