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你的戀愛依附風格(安全型、焦慮型)
在一個雨後的午後,我坐在咖啡廳的窗邊,看著外面街道被雨水沖刷得閃閃發亮。這時,身旁的女同學小雨突然說:「我最近跟男朋友吵架了,他說我太粘人,讓他喘不過氣來。」我不禁想,或許她其實是「焦慮型」的依附風格。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戀愛心理學的好奇心。於是,我開始尋找關於「依附風格」的知識,想知道自己和身邊人到底是哪種型別,並試著用一個簡易測驗來檢測。這篇文章就是從那個小雨的抱怨談起,帶你了解依附風格的背景、玩法、文化意涵,並分享個人心得與真實案例,幫你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戀愛模式。
依附理論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旨在解釋人類在嬰兒期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情感聯繫如何影響成年後的人際關係。鮑爾比認為,嬰兒在與照顧者互動時會形成「依附風格」,而這種風格會延伸至成年後的戀愛、友情甚至職場關係。後續的研究者,如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等,透過「陌生情境測試」進一步細分依附風格為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和混合型。這些研究不僅在心理學領域被廣泛引用,也被應用於教育、輔導、婚姻諮商等實務領域。從學術到日常生活,依附風格已經成為了解自我與他人互動模式的關鍵概念。
安全型依附風格的人,通常在童年時期得到穩定且回應一致的照顧。他們在成年後,對親密關係既能表達需求,又能信任對方,並且能夠在情緒起伏時保持自我調節。相對地,焦慮型依附風格的人則常因童年時期照顧者的忽視或不一致回應,導致他們對親密關係產生過度的擔憂與渴求。這種風格的人往往在戀愛中表現為「黏黏黏」,經常需要對方的頻繁確認,並且對分離或被忽視的情境極度敏感。當你聽到「我怕失去他,他不在乎我」這句話時,往往就暗示著你可能屬於焦慮型。了解這一點不僅能幫你調整行為,更能讓你在關係中尋求更健康的互動方式。
為了讓讀者能夠快速檢測自己的依附風格,我設計了一個簡易的「戀愛依附風格測驗」遊戲。遊戲分為三個步驟:① 先閱讀以下五段情境,② 在每段情境下選擇最符合自己的答案,③ 最後統計得分,根據得分比例判斷是安全型還是焦慮型。測驗題目結合了現代心理學研究與日常生活場景,既有趣又能反映你在親密關係中的真實感受。完成測驗後,你可以把結果與朋友分享,看看他們的依附風格是否與你相似,進而促進彼此的理解與成長。
以下是一個真實案例,來自我曾經的好友阿明。阿明在大學時期與女友相戀兩年,期間經常因為女友偶爾不回訊息而焦慮不安。一次,他在學校的圖書館偶遇同學小麗,兩人聊得很投緣。阿明本想邀她一起去看電影,但因為擔心她會拒絕,結果最後只是在圖書館裡默默看書。這段經歷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甚至產生「如果不在她身邊,我會失去什麼?」的恐慌。經過心理諮商後,阿明被診斷為焦慮型依附風格,並學會透過自我肯定與情緒調節,逐步減少對伴侶的過度依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焦慮型不僅僅是「太黏人」,更是內在不安全感的表現,透過自我探索與專業協助,依附風格是可以改變與成長的。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古代中國的「相思」詩詞中,常以「相思病」來形容戀愛中的焦慮與不安。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相思》一詩中寫道:「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擇,莫好離別。」這些詩句不僅描繪了戀人之間的思念,更暗示了戀愛中對於分離的焦慮與依附。再看西方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其中羅密歐對茱麗葉的「無限依賴」與「失去恐懼」亦可視為焦慮型依附的典型表現。這些文化符號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依附風格的理解,也提醒我們,戀愛中的情感模式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相似的表現,並且都與人類普遍的安全需求有關。
如果你想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辨識自己的依附風格,以下提供幾個「你可能會遇到的情境」作為參考:① 當伴侶在工作上忙碌時,你是否會感到被拋棄?② 你是否經常需要對方的頻繁確認才能安心?③ 你在戀愛中是否容易過度解讀對方的行為,並產生不必要的擔憂?如果你在多數情境中都回答「是」,那麼你可能屬於焦慮型。相反地,如果你在大多數情境中回答「否」,並且能夠在親密關係中保持自我獨立,那麼你很可能是安全型。透過這些情境的自我檢視,你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依附風格,進而調整行為,建立更健康的戀愛關係。
在進一步深入測驗之前,我想分享一個我自己的小故事。大學時期,我的女友小雪總是對我說:「你不在身邊,我就不安。」我曾經以為這是正常的表達愛意,直到我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聽到心理學教授講解依附風格。那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可能正是「焦慮型」的典型代表。於是,我開始閱讀相關書籍,並嘗試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最終,我學會了在對方忙碌時給予空間,並在情緒失衡時尋求自我調節。這段經歷不僅改善了我的戀愛關係,也讓我在職場中更能保持冷靜與自信。
最後,讓我們把整篇文章的重點總結一下:依附風格是一個從童年照顧關係延伸到成年戀愛的心理概念,分為安全型與焦慮型兩大類別。安全型的人能夠在親密關係中保持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平衡;焦慮型的人則常因過度擔憂與渴求而影響關係。透過簡易測驗、案例分享與文化分析,我們不僅能辨識自己的依附風格,更能學會如何調整行為,進而建立更健康、更滿足的戀愛生活。若你想進一步探索,建議閱讀《依附風格:從嬰兒到成人的情感之旅》以及《戀愛心理學》這兩本書,並嘗試將所學應用於實際關係中。最後,記得:戀愛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段雙方共同成長的旅程。祝你在這段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港。
圖片來源: Dhaya Eddine Bentaleb on 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