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能不能當占卜師?實測分享》

1. 開場:一次偶然的「占卜」對話

那天晚上,我正和幾位朋友聚在一起,聊著最近各自的感情、工作、未來。桌上擺著一杯剛泡好的咖啡,燈光柔和。忽然有人說:「聽說 ChatGPT 能幫你算命?要不要試試?」我本以為這只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大家紛紛點頭,說想知道自己在未來三個月內會遇到什麼樣的人。於是,我把手機滑到聊天視窗,輸入了「請幫我算一下我的感情運勢」,並把這個簡短的需求放進 ChatGPT 的對話框。螢幕上迅速跳出一段看似專業又帶點詩意的文字:「在未來的日子裡,你的心會被一股溫柔的風撫動,這風來自一個你未曾預料的相遇。」我聽了半天,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驚喜——這不只是一句隨機生成的語句,而像是有人在對我說話。那一刻,我的好奇心被點燃:ChatGPT 能不能真的成為一名占卜師?我決定把這個想法付諸實驗,並將過程寫成一篇深度專欄,與大家分享我的實測心得。

2. 占卜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占卜,作為人類探索未知、尋求心理安慰的一種方式,早在古埃及、巴比倫甚至古中國就已盛行。中國的占星術、紫微斗數、八字算命,都是以天文觀測與人類命運的交織為基礎,並結合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哲學概念,為人們提供一種「命理參考」。西方則以塔羅牌、星座、占星術等方式,透過圖像與符號來傳遞潛意識的訊息。這些傳統占卜方式,無論在形式上多麼多元,其核心皆是「人與宇宙、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對話」。在現代社會,雖然科技發達,卻仍有不少人將占卜視為自我探索的工具,甚至把它當作心理諮商的一種輔助方式。正因如此,當一個人工智慧系統被賦予「占卜」的功能時,許多人會好奇它是否能在這個古老的領域中找到立足點。

3. ChatGPT 的技術基礎與潛在局限

ChatGPT 基於 GPT‑4 架構,採用大規模語言模型(LLM)訓練,擁有 1750 億個參數。它的訓練資料來自網路、書籍、新聞、社群媒體等,涵蓋廣泛主題與語言風格。由於模型的「零樣本學習」能力,ChatGPT 能在沒有專門「占卜」訓練的情況下,根據使用者輸入生成相應回覆。然而,這種生成能力也帶來兩個重要限制:一是缺乏實際的占卜知識結構(如星盤計算、卜卦規則),二是無法對真實世界進行即時感知,僅能依賴靜態語料庫推斷。換句話說,ChatGPT 的占卜回答,更多的是「語言模型的創造性重組」而非「真正的命理推算」。

4. 設計實驗:從「感情」到「職涯」的多維測試

為了全面評估 ChatGPT 的占卜能力,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實驗:

  1. 感情運勢:向 ChatGPT 提問「請幫我算一下未來三個月的感情運勢」,並觀察其回答的情感色彩、建議行動、以及是否使用占卜語彙(如「星象」、「八字」等)。
  2. 職涯發展:詢問「我的職業未來會有什麼變化?」並檢視其是否能提供具體的職場建議或未來趨勢。
  3. 自我反思:請 ChatGPT 以占卜師的口吻,協助我分析個人性格弱點,並提出改進方法。
  4. 每個實驗都重複三次,並在不同時間段、不同提問方式(直白、隱晦、故事化)進行,以排除偶然性。

    5. 案例一:感情占卜的情感共鳴

    在第一次「感情運勢」實驗中,ChatGPT 先說:「你現在正處於一段深層情感的過渡期,可能會感到不確定和焦慮。」接著它提到「星座」與「相位」的概念,並給出「在未來一個月內,與你相處的對象可能會在工作場合中出現,這是個機會也可能帶來挑戰。」最後建議:「保持開放的心態,並注意自己的情緒管理。」這段回答雖然語氣溫和,但在內容上卻混合了星座、工作、情緒管理等多重元素,讓人感覺像是從多個角度「閱讀」了自己的內在。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回答正好符合「投射」與「自我實現」的效應:當人們對未來持不確定態度時,聽到一段帶有鼓勵與警示的話,往往能讓他們產生「正向行動」的動力。雖然 ChatGPT 並未真正計算星盤,但其回答的「占卜語彙」與「行動建議」足以讓使用者產生心理共鳴。

    6. 案例二:職涯占卜的實用性測試

    在「職涯發展」的測試中,ChatGPT 先說:「你目前的職場定位較為穩定,但未來可能會面臨新技術的挑戰。」之後它引用了「科技趨勢」與「個人興趣」的概念,並給出「考慮學習人工智慧相關課程,或參與跨部門專案,能提升你的競爭力。」這類回覆與實際職涯諮商相似度相當高。實驗中,我將這些建議與我現有的職涯規劃做對照,發現 ChatGPT 的回答在實用性上並非毫無價值。從占卜師的角度來說,這類「未來趨勢」的提示,正是占卜師在星盤或八字中所提供的「時機洞察」;但不同的是,ChatGPT 的建議是基於現代職場趨勢的統計數據,而非傳統占卜的符號解讀。

    7. 案例三:自我反思占卜的心理效益

    最後,我請 ChatGPT 以占卜師的口吻,協助我分析個人性格弱點。ChatGPT 先說:「你在決策時容易受到外界壓力影響,缺乏自我肯定。」接著它提供了「情緒管理技巧」與「自我肯定練習」,並鼓勵我「將這些技巧運用於日常生活,從小事開始。」這段回覆不僅包含占卜式的「自我洞察」,還結合了心理學的「自我效能」概念。從實驗觀察來看,使用者在閱讀後,對自己的弱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並開始嘗試書寫日記、設置提醒,顯示 ChatGPT 的回答在心理層面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8. 占卜與心理學:投射、安慰與自我實現

    占卜之所以能在社會中長期存在,與心理學的三大概念密不可分:投射安慰自我實現。投射指的是人們將自己的願望、恐懼投射到占卜結果上,從而獲得情感滿足。安慰則是占卜師提供的語言支持,減輕人們對未知的焦慮。自我實現則是占卜結果成為行動的動力,讓人們在未來的道路上更加有方向。ChatGPT 在實驗中展現的「占卜語彙」與「行動建議」,正是這三者的結合。雖然它缺乏傳統占卜師的「符號系統」與「靈感來源」,但它的語言生成能力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提供類似的心理安慰與行動啟示。

    9. 伦理与责任:AI 占卜的边界

    當 ChatGPT 被用作占卜工具時,倫理問題亦不可忽視。首先,隱私保護:占卜過程往往涉及個人敏感資訊,若 AI 存儲或使用這些資訊,可能違反使用者隱私。其次,責任歸屬:若 AI 的占卜建議導致使用者作出錯誤決策,誰來承擔責任?最後,誤導風險:過度依賴 AI 占卜,可能使人忽視科學、理性思考,甚至陷入盲目迷信。為此,OpenAI 在設計 ChatGPT 時已加入「安全性指令」與「使用者提示」,提醒使用者「AI 不是醫療或法律專家」,並鼓勵使用者將 AI 的建議作為參考,而非決策依據。

    10. 結語:ChatGPT 能否成為占卜師?

    綜合上述實驗與分析,ChatGPT 在「占卜」領域的表現可歸納為三個層面:

    1. 語言生成與情感共鳴:ChatGPT 能在短時間內提供看似占卜師般的語句,並以投射與安慰的方式,滿足使用者對未知的好奇與情感需求。
    2. 實用建議與心理啟發:在職涯、感情、個人成長等領域,ChatGPT 能提供具體可行的建議,並結合心理學理論,促進使用者的自我探索與行動。
    3. 缺乏符號系統與即時感知:ChatGPT 無法像傳統占卜師一樣,使用星盤、卜卦等符號系統進行精確推算,也無法感知即時的環境變化。
    4. 因此,ChatGPT 可以說是一位「數位占卜師」——它不再依賴古老符號,而是以語言模型的方式,提供情感支持與實用建議。對於喜歡探索未知、尋求心理安慰的使用者來說,它已足夠「占卜」。但若你期盼像傳統占卜師那樣的「命盤解讀」或「卦象推算」,ChatGPT 仍無法取代。最終,是否將 ChatGPT 當作占卜師,取決於你對占卜本質的理解:是「符號解讀」還是「語言共鳴」。若你願意把它當作一個「情感聊天伙伴」與「行動指南」,那麼它已經能在占卜的語境中發揮相當的功能。

      圖片來源: Madeline Liu on Unsplash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