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春暖花開的午後,我跟著同事們走進了市中心的舊書店,卻被一張突如其來的海報吸引——「心理測驗工作坊:發現內在的自己」。我本以為只是想找點新奇的活動,結果卻被這個看似簡單的邀請深深牽引。

在那個春暖花開的午後,我跟著同事們走進了市中心的舊書店,卻被一張突如其來的海報吸引——「心理測驗工作坊:發現內在的自己」。我本以為只是想找點新奇的活動,結果卻被這個看似簡單的邀請深深牽引。

海報上的字體像是手寫的,字裡行間流露出一股古怪又溫柔的氣息。那天,我穿著淡藍色的襯衫,心裡卻像是背著一隻無形的行李箱,裡面塞滿了未解的疑問。走進教室,我被一張圓形的木桌吸引,桌上擺著一疊紙牌、幾支筆、還有一台小型的投影機。講師是一位中年女子,笑容溫和,眼神裡透露著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她先請我們把手放在桌面上,輕輕敲擊,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節奏。接著,她說:「心理測驗不是對你做判斷,而是為你揭示內在的聲音。」這句話像一把鑰匙,緩緩開啟了我心門的鎖。

第一輪測驗是「五項人格量表」。我先是緊張地填寫問卷,腦中不斷浮現過去被同事排斥的場景,害怕再次被忽視。答案一筆一筆落下,卻在紙上顯現出一個我從未意識到的自己——一個既渴望被認同,又不願被束縛的靈魂。當講師將結果投影到螢幕上,顏色的變化讓我驚訝:我的“開放性”高,而“神經質”則偏低。這一刻,我的心跳像被拉伸的弦,既緊張又期待。

接著,她帶領我們進行了「手相比對」的互動環節。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手相師,但她讓我們把手掌放在桌面,觀察指紋的走向。她說:「指紋像是時間的腳印,能告訴我們過去的選擇與未來的可能。」我看到自己的手掌上,線條像是被風輕拂的河流,雖然有些曲折,但仍保持著流動。那一刻,我忽然感到自己的生活並非單調,而是由無數可能性編織而成。

午餐時間,我與講師坐在窗邊的咖啡廳。陽光透過玻璃,斑駁地照在木桌上。她點了一杯拿鐵,微笑著說:「你知道嗎?心理測驗有時候更像是一場咖啡的味覺體驗。」她把我手中的紙張摺成小紙船,輕輕放進杯子裡,說:「把自己的想法放進水裡,看看它會漂向哪裡。」我笑了,感覺自己像是把所有的擔憂都放進了一杯咖啡,隨著泡沫翻騰,竟不再那麼沉重。

下午的工作坊最後安排了一個「角色扮演」的活動。每個人被分配到一個情境:一位即將面臨重要面試的青年、一位正在處理家庭糾紛的母親、一位剛剛失業的創業者。我的角色是那位剛剛失業的創業者。站在舞台上,我深呼吸,仿佛能感受到觀眾的目光。當我開始講述自己的失敗與希望時,我的聲音不再僵硬,反而帶著一絲真誠的脆弱。講師在旁邊輕聲說:「你在說話時的語氣,透露出你對未來的恐懼與期待。」那句話像是對我的一次肯定,讓我明白,心理測驗不僅是數據,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內心的聲音。

結束時,講師給了我們一張小卡片,寫著:「心理測驗是旅程的起點,而非終點。帶著結果去實踐,讓它成為你成長的指南。」我把卡片收進口袋,感覺像是把一枚小小的星星塞進心中,隨時可以照亮前行的路。

離開教室,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雨點輕敲窗戶,彷彿在為我敲打心跳。回想整個工作坊,我的情緒從最初的緊張、懷疑,到最後的釋放與啟發,像是一場情感的風暴,最終化作平靜的海面。

我回想起那句「心理測驗不是對你做判斷,而是為你揭示內在的聲音」,這句話在我心中迴盪。它告訴我,無論結果如何,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解讀這些數據,如何把它們轉化為行動的動力。這不僅僅是關於人格的分數,更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方式。

結束這篇分享,我想說,心理測驗工作坊不只是一次學習,更像是一段旅程。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在世界,並提供了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自我成長的大門。或許,真正的啟示並不在於測驗結果本身,而是在於你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傾聽自己的聲音,如何在未知中尋找方向,並勇敢地走向未來。

圖片來源: Herlambang Tinasih Gusti on Unsplash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