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量表(Schwartz Value Survey)——從自我探索到跨文化理解的橋樑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週末早晨,我跟朋友阿華一起去咖啡廳,點了兩杯拿鐵。阿華正打算改職,卻總是對未來感到迷惘。於是我說:「你試過做價值觀量表嗎?那是一個能把你內在動機寫成圖表的遊戲。」阿華好奇地問:「那是什麼樣的遊戲?」我笑著說:「不是問答測驗,而是一張紙上有十個核心價值,像是自由、權力、傳統、友善……你把自己最重視的放在上面,結果會顯示你的人格特質、職業偏好,甚至是你在團隊中的角色。」阿華點頭,說:「聽起來像是自我發現的工具,還是職場評估?我想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選擇現在這條路。」這樣的對話,像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疑惑,轉化成一場探險,讓人不自覺地想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內在結構。這正是價值觀量表帶給我們的第一種感受:從日常情境中跳脫,進入自我探索的深度。
Schwartz Value Survey(SVS)由美國心理學家 Shalom H. Schwartz 在 1970 年代末期發展而成,最初是為了研究跨文化人類價值觀的普遍性與差異性。Schwartz 的研究團隊聚集了來自 48 個國家的 3,000 多名受試者,試圖找出人類共同的價值結構。他們發現,無論是西方的個人主義社會還是東方的集體主義社會,人的價值觀都可以歸納為十個基本類別,並以環形圖呈現,呈現出相互衝突與相互補償的關係。Schwartz 甚至將這些價值分類為「自我增進」「自我超越」「傳統」三大維度,並指出價值觀的排列順序能夠影響個體的行為、情緒、社會關係。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視角,讓我們在研究個人差異時,能夠兼顧文化背景與心理機制。
量表本身是一份由 57 個項目組成的問卷,題目以「我很重視……」的形式呈現,涵蓋了十個核心價值:自我增進(Power、Achievement、Stimulation)、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Universalism)、傳統(Conformity、Security、Tradition)、以及權威(Hedonism、Status、Benevolence)。受試者需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將每個項目在 1 到 9 的尺度上評分,1 代表「完全不重要」,9 代表「極為重要」。最後,透過計算每個價值的平均分,研究者能得到一個「價值輪」圖,顯示個體在十個價值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份量表不僅是測量個人偏好,更是一種自我反思的工具:當你把自己的答案寫在紙上,往往能驚覺自己對某些價值的忽視或矛盾。
實際上,完成 SVS 的流程比你想像的簡單。你只需要在網路上搜尋「Schwartz Value Survey」或下載官方的 PDF,將題目抄寫在紙上,然後用筆在每個題目旁邊填上 1 到 9 的分數。完成後,將分數加總,按價值類別平均,即可得到十個核心價值的分數。若你想進一步深入,還可以參考 Schwartz 研究團隊提供的「價值輪」軟體,將分數輸入後,即可自動生成一張顏色鮮明的圖表。這張圖表不僅能幫你快速辨識哪些價值最為重要,也能讓你看到不同價值之間的相互關係,像是「權力」與「安全」往往呈現衝突,而「仁慈」與「普世主義」則是相互補償。透過這樣的視覺化呈現,你不僅能對自己的價值結構有更清晰的認知,也能在職涯規劃、學業選擇或人際互動中,找到更符合自己內在驅動的方向。
價值觀量表在跨文化研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Schwartz 的研究顯示,儘管不同國家的人在價值排序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十個價值類別本身在全球範圍內都能被辨識出來。這說明人類的價值結構具有「普遍性」與「多樣性」的雙重特質。例如,在日本,受試者普遍將「傳統」與「安全」評分較高,而在美國,則更傾向於「自我增進」與「自由」。這些差異不僅反映了文化傳統、歷史背景,也與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等因素息息相關。學者們進一步將 SVS 與其他心理學模型結合,例如人格五大特質(Big Five)或情緒智商(EQ),發現價值觀與人格特質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這種跨學科的結合,使得價值觀量表不僅是心理學研究的工具,更成為文化人類學、社會學乃至商業管理等領域的橋樑。
舉個具體例子,台灣大學生小明在完成 SVS 後,發現自己在「自我增進」類別的分數最高,尤其是「權力」與「成就」。然而,他在「自我超越」類別的分數卻相對較低,顯示他更傾向於個人利益而非社會貢獻。小明在學業上選擇了商業管理專業,並在校內的學生會擔任財務主管,這與他的價值結構高度契合。另一方面,當他在實習公司遇到道德困境(例如:公司要求他在報告中隱瞞不利資訊)時,他的內在價值衝突顯現:雖然「權力」與「成就」促使他想要順從,但「仁慈」與「普世主義」卻提醒他應該堅持誠實。最終,小明選擇了坦誠回報,雖然面臨被解僱的風險,但他在心理上感到更自在,證明了價值觀量表能幫助個體在現實情境中做出更符合自我內在驅動的決策。
在企業管理領域,價值觀量表也被廣泛應用於團隊建設與領導風格評估。以一家跨國科技公司為例,HR 部門在新員工入職培訓時,要求所有人完成 SVS,並將結果匯總成團隊的「價值輪」。結果顯示,團隊中有大量「創新」與「自我增進」的價值,但缺乏「傳統」與「安全」的元素。基於此,管理層決定在團隊協作時加入更多的風險管理與合規培訓,並設立「社會責任」專案,讓團隊成員能夠在工作中體驗「普世主義」與「仁慈」的價值。這種以價值觀為導向的管理策略,能夠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與忠誠度,同時也增強公司的社會形象。
價值觀對個體的決策過程具有深遠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面臨選擇時,往往會根據自己最重要的價值來篩選選項。例如,在選擇職業時,若個體重視「安全」,他們可能傾向於選擇穩定的政府工作;若重視「自由」,則可能選擇創業或自由職業。再者,在人際關係中,價值觀相近的個體更容易建立長久的友誼或伴侶關係。這種「價值匹配」的原理,在婚姻研究中也被證實:價值觀相近的夫妻在衝突解決、子女教育等方面更具協調性。因而,了解自己的價值結構,能幫助個體在職場、學校甚至家庭中,做出更符合內在驅動的選擇,減少因價值衝突而產生的焦慮與失望。
在教育領域,教師可以利用 SVS 來設計更具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當教師了解學生的價值偏好後,便能針對性地調整教材與教學方法。例如,對於重視「自我增進」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競賽式的學習任務;對於重視「自我超越」的學生,則可引入社會服務或環保項目。此種「價值導向」的教學策略,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心理諮商師則常用 SVS 來協助客戶探究自我價值與生活目標之間的落差,進而設計個人化的成長計畫。透過價值觀的檢視,客戶能更清晰地辨識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向,並在實踐中逐步實現。
然而,價值觀量表也存在一些批評與限制。首先,SVS 的題目多以西方語境為基礎,對於非西方文化的適用性仍有待進一步驗證。雖然研究團隊已將量表翻譯成多種語言,但文化差異仍可能導致「同義詞」與「價值意涵」的偏差。其次,SVS 的評分方式可能受到社會期望偏差(social desirability bias)的影響,受試者可能因害怕被評價而調整答案。再者,SVS 主要聚焦於「價值」的相對重要性,而忽略了「價值實踐」的動態性,即個體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會調整自己的價值表現。最後,SVS 的十個價值雖然廣泛,但仍可能無法涵蓋所有文化中的獨特價值,例如某些土著社會的「祖靈敬仰」或「社群連結」等。
面對這些限制,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從多角度進行擴展。首先,結合大數據與機器學習,透過自然語言處理分析不同文化語料中的價值詞彙,進一步驗證 SVS 的跨文化適用性。其次,將 SVS 與其他心理測驗(如情緒智商、人格五大特質、職業興趣測驗)結合,建立更完整的個人特質模型,為職涯規劃與個人發展提供多維度參考。再者,開發動態價值觀評估工具,讓受試者能夠在不同時間點、不同情境下追蹤價值變化,探究價值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最後,進一步研究價值觀在組織行為中的實際影響,例如對於創新、領導、團隊合作等組織績效指標的具體貢獻。
總結來說,價值觀量表不僅是一份簡單的問卷,更是一座橋樑,連結個體內在的心理結構與外在的社會文化。透過它,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咖啡館、企業會議、教室課堂、甚至婚禮誓言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定位,並以此為基礎,做出更符合自我內在驅動的選擇。若你對自己的價值結構還不夠清晰,為何不拿起筆,完成一份 SVS,並將結果與親友分享?或許在那份看似簡單的分數背後,隱藏著你未曾發現的潛能與方向。讓我們一起,從「價值」的起點,踏上更有意義的人生旅程。
圖片來源: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