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風格測驗(VARK 模型)

我記得在大學時期,老師在課堂上把一張紙撕成四塊,然後把它們散落在教室的四角。她說:「今天,我們要用這個紙片來找出你最適合的學習方式。」我本來以為她在玩把戲,結果這簡單的動作竟能把我帶進一個全新的學習宇宙。當我把那張紙撕成四種顏色後,老師解釋說:這四種顏色分別代表視覺(Visual)、聽覺(Auditory)、閱讀/寫作(Read/Write)和動作(Kinesthetic)四種學習風格。這個小小的遊戲,讓我在瞬間意識到自己是個「閱讀/寫作」型的學習者,因為我總是把重要資訊寫在筆記本上,才能記得。這個經驗不僅改變了我的學習方式,也讓我對後來的 VARK 模型產生了濃厚興趣。

VARK 模型的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 1980 年代初期,當時的教育心理學家 Neil Fleming 在英國的學術研究中,觀察到學生在學習時存在明顯的感官偏好。Fleming 在一次講座中提到:「如果你把學習方式分成四個維度,那麼每個人都會在這四個維度中找到自己的主導風格。」這句話像是為無數學生開啟了一扇門。後來,他將這四種風格命名為 VARK,並將其系統化成一個簡易的問卷,供學者與教師使用。這份問卷最初僅有 12 個問題,卻能快速辨識出個體的學習偏好。VARK 模型的流行,正是因為它簡潔且易於應用,讓教育工作者能在課堂設計中,針對學生的需求做出調整。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VARK 模型與多重知能理論(Howard Gardner 的多重智力理論)有著天然的聯繫。兩者都強調個體在不同領域的天賦與偏好,而 VARK 更聚焦於感官與學習方式的交互。研究顯示,當教師在設計課程時,能夠同時滿足視覺、聽覺、閱讀/寫作與動作四種需求,學生的學習成效往往能提升 20% 以上。這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提升,更體現在學習動機、參與度與知識保留率的提升。若你曾經在課堂上聽到「老師說了三遍,我還是聽不懂」的抱怨,那麼 VARK 模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也許你需要的是一張圖表或一段實際操作,而不是純粹的口頭講解。

在實務操作上,VARK 的問卷並不複雜。學生只需在 12 個題目中,選出最能描述自己的選項。每個題目都設計成兩個互斥的選項,例如「你更喜歡在課堂上看老師的講義還是聽老師口頭解釋?」。問卷完成後,系統會自動計算出四個數值,並以百分比呈現。這種量化的方式,讓教師能快速掌握班級的學習風格分布。更進一步,許多學校已將 VARK 問卷納入入學評估,甚至在課程規劃前,先對學生做風格測試,確保教學資源能對應到學生的需求。

你可能會遇到的情境是:在一次重要的演講比賽前,你發現自己在台上講話時總是語速過快,聽眾卻顯得無精打采。這時,若你知道自己是「視覺」型學習者,便可以在準備過程中加入大量的圖表與影像,讓聽眾在視覺上跟隨你的思路。又或者你是「動作」型學習者,則可以在演講時加入一些身體動作或手勢,讓整個演講更具節奏感。這些看似微小的調整,往往能大幅提升表現。

文化上,VARK 模型的概念也在不同國家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在日本,學習風格常被與「五感」結合,強調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的協同作用;而在台灣,則有「三感」的說法,將視覺、聽覺與動作三種感官作為主流。這種文化差異,讓 VARK 在全球的應用呈現多樣化。舉例來說,台灣的「雙語教學」常結合 VARK,將中文閱讀與英語聽力並行,讓學生在多語言環境中同時發展多種學習風格。

個人心得上,我在完成 VARK 問卷後,驚訝地發現自己其實是「閱讀/寫作」型與「視覺」型混合體。這讓我在學習時不再僅僅依賴筆記,而是開始製作思維導圖,將文字資訊轉換成圖像。結果,我在考試中對於概念的理解與記憶力顯著提升。更重要的是,這種結合讓我在工作中也能更有效地整理報告,將複雜的數據用圖表呈現,讓同事一眼就能抓住重點。

實際應用時,教師可以利用 VARK 來設計多元化的課堂活動。例如,對於「聽覺」型學生,老師可以安排小組討論,讓他們在對話中吸收知識;對於「動作」型學生,則可以設計實驗或角色扮演,讓他們親身體驗。這樣的設計,不僅能提升學習成效,也能增加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感。當學生在不同風格的活動中感受到自己的優勢時,學習動機自然就會被激發。

VARK 模型的局限性也值得注意。因為它主要聚焦於感官偏好,忽略了情境因素與個人情緒對學習的影響。例如,在壓力大或情緒低落時,即使是「閱讀/寫作」型學習者,也可能無法有效吸收文字資訊。此時,教師需要配合情緒管理與學習策略,才能真正發揮 VARK 的效用。此外,過度依賴風格測試也可能導致「固定化思維」,讓學生認為自己只能在某一風格中學習,而忽略了跨風格的潛能。

最後,若你想將 VARK 模型應用於自己的學習或教學,建議先從簡單的問卷開始,並在實踐中持續調整。你可以在學期初將問卷發給學生,並根據結果設計課程;或者在個人學習中,根據風格調整筆記方式、學習環境與學習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對自己的學習風格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能更靈活地調整學習策略,從而在學術與職場上都取得更佳表現。

VARK 模型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測驗,它是一把鑰匙,幫助你打開「學習自我調整」的大門。當你學會如何將視覺、聽覺、閱讀/寫作與動作四種風格融合進日常學習,將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設計自己的學習旅程。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在下一次課堂或考試前,先做一次 VARK 測試,並根據結果調整學習策略,讓學習變得更輕鬆、更高效。

圖片來源: Amanda Lawrence on Unsplash

You may also like...